手机版

挖掘中国乡村社会的精神内核,孙惠芬最新长篇小说《紫山》面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8:40:00    

近日,著名作家孙惠芬的最新长篇小说《紫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从人的道德难题和精神困境入手,探索人类精神超越如何发生的农村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作品细腻讲述了那些穿行在城乡之间的爱情,真实描绘出时代波澜中乡村的烟火图卷、浓郁的风俗传统,人性与情感在束缚与挣脱中散发的光芒。

作者孙惠芬是当代文学领域的重要作家。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辽南大地的乡土社会,《紫山》的写作,延续了这种探索和追问。

在绝境中回到生活本身,才是救赎的开始

《紫山》故事始于一个绝境。1992年,在辽南北部山区一个叫小峪沟的村庄,堂弟汤立生怀疑自己媳妇冷小环与他一向视为人生楷模的堂兄汤犁夫有染,喝了农药,在医院救治无果回了家,在他濒临死亡的两夜三天里,拥有复杂关系的三个人厮守在同一个屋檐下。屋内,恐惧、脆弱、罪恶,碾压着三颗心灵;屋外,山雨欲来,众人的眼睛时刻紧盯,各有心思……孙惠芬在《紫山》上卷写了三个人的三天,在极限时空中完成了他们如何在自己生活轨迹上翻转、碰撞、跌落的故事。

小说《紫山》酝酿于怎样的写作想法和契机,书名“紫山”的隐喻意义,孙惠芬做了详细分享:“这篇小说的到来,跟我2011年的经历有关,那是我创作的分水岭。2011年,我随大连医科大学的一个访谈团队下乡去做自杀遗族调查访谈。在那次访谈当中,我采访了很多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人们。在这之前,我写尽了出走,我的写作一直跟城市的现代化、跟改革开放有关,我一直在写我个人的出走和我身边乡亲们的出走——在乡村时向往远方,到了远方思念故乡,那时我的写作信念是我要写乡村人的困惑、迷惑、矛盾、痛苦。可有了2011年这场经历,我发现人性中不仅有困惑和迷惑,他们在沦落到灾难里面的时候,每个人都在经历种种追问,并在追问时每个人都在经历内心的超越和上升。”孙惠芬表示,“所谓还乡,不是到达某个地方,不是回到乡村,而是精神的上升,精神的还乡,《紫山》是我精神还乡写作中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完成度最高的一部作品。”

在城乡巨变中,寻找精神的"根"

对“乡”与“城”的审视,一直是孙惠芬的写作重心。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让她从情感上无法离开乡土,又在“城”与“乡”情感距离上循环往复、进进出出。不管是《吉宽的马车》中,“进城的人带回了新衣裳,也带回了旧伤口”,还是《上塘书》中漂泊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乡村知识分子,城镇化带来的不仅是工业、经济现代化,还有文化冲击带来的乡村伦理崩塌和精神困窘。那些游走于城乡之间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被塑造改变。在《紫山》中,困扰主人公汤犁夫、冷小环的不仅是离开还是留下的生活选择,还有他们在一场触及生死的意外后,如何背负罪恶继续生活、安顿心灵的精神难题。

孙惠芬用深刻的文字呈现了深陷生活沼泽却不断挣扎、向外拓展的不屈灵魂,他们是城镇化浪潮中的几个逆行者,在深深扎入大地后找到了心的依托。当“返乡潮”与“逃离北上广”交替成为热搜话题,孙惠芬的文字给出了更有力量的应答:精神根系的重建,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折返,而是个体在时空选择中完成心灵蜕变。

在《紫山》中,孙惠芬完成了一个作家对乡村社会最执着的守望。她充满张力的精神考古,成就了中国当代乡村叙事所能达到的思想与艺术的新高度。当城市化浪潮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面貌时,《紫山》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特别的精神记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