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人情账减负 乡土情更浓!湘江新区龙唐村积极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成为乡村最亮丽的底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7:32:00    

长沙晚报4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金 通讯员 罗杨)“余事不办喽新风尚,心中有爱情意长……”每当这首朗朗上口的村歌《和美龙唐我的家》在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龙唐村的屋场响起,村民们总会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歌词里“余事不办”的新风尚,正是新区近年来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写照。

在这里,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各种文明实践蓬勃兴起,村民卸下了沉重的人情负担,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最亮丽的底色。

破旧立新:卸掉“人情枷锁”

多年来,在龙唐村有着这番景象:婚丧嫁娶大摆宴席,生日、升学、乔迁等“余事”也跟风操办,礼金从两百到六百不断飙升,不少家庭一年的人情支出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村民深感负担沉重又无可奈何。

2021年,龙唐村启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相关工作,一场刀刃向内的变革拉开序幕——修订村规民约,将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简化人情往来等重要内容写入条款。同时,成立由村民小组长、乡贤、老党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精心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宴席规模、礼金标准、办理时限等硬性规定;组织村干部及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全村监督。

为了让村民们真正理解移风易俗的意义,理事会走家串户,耐心地讲政策、算细账。他们拿出“人情账本”,清晰地展示:“全村每年光‘余事’宴席就有200多场,平均每户每年的人情支出近2万元,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半年的收入!”这组数据,让村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情消费。

“村干部不带头,群众就会观望。”龙唐村党总支书记刘双银深知这一点,他用实际行动践行规定——父亲七十大寿,他仅摆了3桌家庭便宴,并拒绝收取礼金;龙唐村妇女主任王荣芳父亲的葬礼没有收亲戚外的任何礼金,全程不请乐队、不放鞭炮。

在村干部的影响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观念在村民心中渐渐生根发芽。

村歌嘹亮:唱出文明新气象

为了让移风易俗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龙唐村在文化建设上也狠下功夫,将移风易俗理念巧妙融入村歌、小品、快板等文艺形式中,利用屋场会、文化活动展演,还通过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活动传播,让村民们在互动中感受“不用送礼也能聚亲情”的温暖。

“今天去你家,明天去我家,常来常往一家人,余事不办新风尚……”由村民集体创作的村歌《和美龙唐我的家》就这样诞生了。

“去年我家随礼不到一万元。”村民张大哥算起经济账时,脸上洋溢着笑容。据统计,自2021年移风易俗工作启动以来,龙唐村“余事”宴席场次降至个位数,红白喜事全村每年仅30余台。按照每场节省8000元计算,全村每年节省操办经费20多万元;全年减少余事操办200余场,按每场平均节省操办经费5万元计算,全村一年节省千万元操办费用;每户每年也平均节省礼金2万元左右。这些“省下来的钱”,有的被村民用于发展产业,有的投入子女教育,有的用于改善生活品质。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幸福感更足了。

走进如今的龙唐村,红白喜事少了,铺张浪费没了,鞭炮燃放也得到了控制,取而代之的是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上打鼓、跳舞的欢快场面,在屋场会上热议村务的热烈场景,还有在志愿服务中争先恐后的动人画面……移风易俗带来的变化,正悄然改写着乡村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