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绘就乡村振兴“诗和远方”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姜雪飞、杨韬、邢忆星、 樊世琦)春日如画,燕语成诗。大巴车缓缓驶入每一个乡村,车窗外掠过成片成片的农田和茶园,乡亲们或手挎竹篓采摘鲜叶,或俯下身子播撒良种。远处山坳里,红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炊烟正从黛瓦间袅袅升起,与山间薄雾共绘一幅“春耕春种图”。四季皆有景,季季各不同,“和美”二字,早已融入田畴阡陌的肌理,化作村民脸上的笑意。
近日,保康县举行2024年下半年和美乡村试点建设半年现场绩效评价活动,对全县6个乡镇的7个和美乡村试点建设进行现场观摩,其他5个乡镇的6个和美乡村试点村进行了书面情况汇报。
产业赋能 叩开“致富之门”


暮春时节,走进魅力茶乡保康县店垭镇,一畦一陌一径皆田园,一篱一笆一隅总成韵。一场春雨过后,锅厂村的有机茶园被“洗刷”得郁郁葱葱,茶农们手挽竹筐,指尖翻飞采摘嫩芽。作为茶叶主产区,自试点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锅厂村突出“人居环境整治、公共设施配套、茶产业链建设、特色文化挖掘、治理体系完善”等重点领域,充分发动群众,积极组织群众,高标准推动试点建设,高质量打造“‘两山’茶乡,和美锅厂”。
目前,全村以3900亩茶园为依托,持续放大茶产业比较优势,主动与徐记茶叶公司合作,生产加工绿茶,带动茶叶生产由春茶向夏秋茶转变,实现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汪家岭茶园为依托,建设茶园观光游步道,高标准绘制茶元素系列主题墙绘,深入挖掘发扬茶文化,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0万元。


保康县歇马镇韩家坪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梅”为介,用“梅”铸魂,携手群众兴产业、建新村、强治理。一方面,着力做优特色产业,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探索发展“正椒15号”辣椒产业,新建400平方米加工厂房1个,发展辣椒300余亩,实现务工就业200余人,预计年底村集体可增收15万元,村民户均增收4000元。另一方面,着力发展融合产业。通过亲情联络、以商招商,大力实施能人创业行动。新建洗碗厂1个,网络周边40余个村,店垭、马良等周边乡镇,带动20余人务工增收,村集体年均增收2万元。新建服装加工车间1个,可带动本村20余户就近就地务工就业。通过支部带动、党员联动、能人推动,村里先后建起了酒厂、冷水米厂等,一批批兴村富民的产业应运而生。


保康县马桥镇峰山村则围绕人居环境整治、基层社会治理、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重点打造云岭山居、法治广场、林间栈道、美丽庭院、中药材加工基地等项目节点,着力将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点滴小事”,办成群众所望的“要紧大事”,先后依托民宿经济和黄桃、苍术、核桃、金银花四大优势产业,带动100余户村民务工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0万元。
环境整治 焕新“田园画卷”
从“整治一处、美靓一村”到“美美与共、全域皆景”,各地的实践证明,环境整治是“形”,庭院之美是“神”。只有让村民成为“设计者”“受益者”而非“旁观者”,才能让“一时美”成为“持久美”。


保康县马良镇榨溪村通过全方位宣传发动,以环境整治为抓手,以“秘境洞砦,茶语榨溪”为文化主题,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推进路径,认真开展和美乡村试点建设活动。
通过沿线走访“议”出大方向,入户走访“听”出真建议,湾组会议“谋”出好项目的方式,汇总庭院建设意见建议128条,公共区域建设意见建议69条,将民意呼声变为了和美乡村的具体可行路径。目前,已顺利完成77户美丽庭院改造,拆除乱搭乱建16处,整治电、网线1500余米,硬化路面800余米,完成约1500平方米的绿化,特色文化展示6处,发放垃圾桶80个,安装路灯78盏等建设项目。通过深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形成了人人参与建设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群众自筹资金63余万元,自发投工投劳40余人次。


肩负着“一库清水送县城”的重要使命,保康县黄堡镇后湾村则以“齐护一湾清水,共筑和美后湾”为载体,坚持“党建引领、科学规划、群众参与、产业带动、机制创新”路径,着眼农户“房前屋后”小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实事,运用好“以奖代补”这把金钥匙,按照“四六开”“五五开”“三七开”科学划分奖补比例,走访村湾工匠,合理确定项目单价,“四现场一公开”公平推进政策落实。截至试点结束,累计发动农户出资出物49.78万元,义务投工200余人次参与试点建设,群众热情不断高涨。
生态筑基 留住“乡愁密码”
檐角炊烟书写产业答卷,家训弦歌滋养文明根脉。当物质丰盈与精神富足相互交织,便是乡亲们内心深处感触最深的“幸福密码”。


在试点建设过程中,保康县歇马镇堰坪村坚持以“水”为魂,始终将生态宜居、绿色为底贯穿始终,以“沮水画廊 绿色堰坪”为主题,运用和美乡村建设方法,着力优产业、提环境、强配套、抓治理,和美乡村建设初见成效。该村先后开展了金钱沟、老长沟2条水生态环境整治,修筑河堤600米、漫水坝3处;实施三堰大渠环境整治,改造灌溉渠400米,新建绿道800米;推进农户改厕改圈,改造无害化厕所6个、猪圈7处,拆除乱搭乱建26处。


保康县寺坪镇升石坪村同样坚持以“水”为媒,通过对鳝鱼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聚焦“水环境治理和水安全保障”两大核心任务,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产业支撑、生态优先”的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
在空间布局上,以S468省道为发展轴线,科学划分生态保护区、产业集聚区和宜居生活区三大功能板块,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发展。在治理体系上,围绕鳝鱼河小流域综合治理3大类26项评价指标,创新提出“源头控污、过程减量、末端净化”的全链条水环境提升方案,系统推进污水治理、水源保护、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在资源整合上,建立“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整合机制,累计统筹财政、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570余万元,重点投向道路硬化、河道整治、污水治理等关键领域,形成政策合力,构建起“水系连通、岸绿景美”的生态廊道系统。

“近年来,保康县农业农村部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每年压茬推进20多个和美乡村试点建设。目前,已建成和美乡村试点村119个,占全县257个村的46.3%。本次绩效评价活动,是对全县2024年下半年启动的和美乡村试点建设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阅,各个试点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展现了和美乡村建设的最新成果。”保康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余正文说。
观摩团成员且行且看、且听且议,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捕捉发展脉动。田畴沃野间的产业图景、村舍街巷里的治理新貌,让每一位参观者的视野豁然开朗,豪情在胸间激荡。大家表示,将以此次观摩为新起点,怀揣“知重负重”的担当、“破茧闯关”的魄力、“勇立潮头”的追求,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勇挑重担、勇毅前行,用实干笃行续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

余正文表示,下一步,保康县农业农村部门将根据省市要求,将和美乡村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乡村振兴“四项行动”上来,巩固已建成试点,实现串点连线成面目标;转移到建设产业示范片区工作上来,高标准完成保康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要民生实事。同时,继续抓好美丽庭院建设,持续改善全县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春之耕到冬之藏,荆山南北的乡村从未停歇——这里有科技赋能的“智慧田”,有乡愁满满的“文化巷”,有共建共享的“幸福院”。当四季的轮盘不停转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正随着每一次播种、每一场丰收、每一份坚守,在希望的田野上渐次铺展,而我们的笔尖,也将继续记录这些动人的“丰”景,让更多人听见乡村拔节生长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