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马拉松怎样才能跑出文明该有的配速丨中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2:34:00    

评论员 李长需

今年3月初,苏州马拉松个别参赛者对着一中学校门“方便”的图片,在网络传播,引发社会关注。

4月24日下午,中国田径协会发布通报称,对出现不文明行为的陆某某等10人,处以3年内禁止参加中国田径协会任何路跑赛事的处罚,并取消2026年苏州马拉松申请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资格。

(图源: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

既处罚涉事参赛者,又拿主办方开刀。田协的这番操作,让不少网友瞬间炸了锅:罚随地“放水”的选手没毛病,那是他们个人素质不过硬;但主办方招谁惹谁了?为啥要株连它?

毕竟,2013年北京马拉松“尿红墙”事件、2024年南京马拉松“尿草坪”事件,对于主办方最严厉的处罚,也不过是街道办的约谈整改而已,并没有见主办方被“连坐”啊。

但仔细扒一扒会发现,这次真不是田协偏心——有跑友吐槽苏州马拉松赛事厕所数量虽然达标,但布局存在致命缺陷,且部分厕所无人管理,卫生状况“脏得下不去脚”;还有网友吐槽,赛事方在赛前宣传中过度强调“完赛率”“PB挑战”,却对文明参赛等事项很少布局。

说到底,马拉松这些年野蛮生长,埋下了不少的雷。赛场上哄抢补给品、随意丢弃垃圾、随地大小便……不文明现象不绝如缕,即便被逮个正着,对涉事参赛者也只是罚款200元,或“批评教育”了事。不痛不痒的处罚,甚至熟视无睹,让部分参赛者把马拉松当成了露天公厕,把赛道当成了垃圾场,以致于形成了“破窗效应”:“反正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

表面上看,不文明行为是参赛者的个人素质问题,但文明失范的直接诱因,还在于赛事组织方的管理短板。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制度性缺陷,即赛事规则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不足,对赛事主办方的制度约束力度还不够强硬,导致参赛者和主办方对赛事都未能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

但这次苏州马拉松“方便门”事件,撞上了行业转折点——2024年中国马拉松产业全面复苏,产业链条越来越完善,从赛事组织与服务,到体育装备及文创衍生品,再到旅游、广告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多元化、综合性产业格局。像2024年重庆马拉松,三天狂揽百亿消费,赛事经济已成城市名片。

庞大的产业规模,以及一路看涨的产业前景,必然对赛事运营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事实上,配合这波复苏,中国田径协会相继发布新修订的《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等数项政策规定,涉及赛事认证、奖金、商业化等,目的就是建立起制度的篱笆,给全国赛事立下严格的规矩,让赛事主办方在专业性和规范性上,不敢再有丝毫的马虎。

如今马拉松早已不是“凑人头跑步”的小打小闹了,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了。但产业越膨胀,越怕几泡尿浇熄了火。田协这波“连坐”处罚看似无情,实则在下一盘大棋:用认证资格当紧箍咒,逼着主办方把厕所当回事儿,把文明提示放在心上,把一切赛事细节盘算清楚。

苏州马拉松的重罚,也给所有赛事主办方敲响了警钟:别光盯着选手破记录,也别光盯着白花花的银子,要在赛事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上下功夫。毕竟,在这个全民直播的时代,一场马拉松跑得再快,也架不住一个“方便门”热搜毁掉一切。说到底,文明参赛与管理升级,才是马拉松产业真正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