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线“关税讹诈” 暴露了哪些逻辑谬误
——————————
特朗普作为关税政策工具的迷恋者,其提高关税税率的表面诉求是抬高各国对美出口成本,迫使后者向美国让渡经济利益,弥补美国经济增长的缺口。但是,其计算贸易损益的方法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错误,违背经济学原理,这就导致其具体做法走向了盲目化、畸形化。
当今的产业链结构、跨国贸易结构早已不像20世纪70年代那样,消费和供给的区域相对固化。拿先进的大宗机电产品来说,其设计、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原材料和能源供给地集中在若干原产地,消费主要集中在西欧和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球制造业、资本加速梯度转移,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形成强烈的产业聚集效应。目前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是:美国和西欧在高端产品的研发设计方面较有优势,同时保留部分高端制造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主导一般制造业,同时正在增加高端制造业的份额。美国和西欧大量进口一般制造业提供的商品,同时东亚和东南亚的消费市场也在加快升级和扩大规模。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制造业腾飞的同时,美欧资本也纷纷前来投资设厂,形成了美欧资本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本地化运营,本地资本和美欧资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场局面。
从全球经济长周期发展规律来看,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根据生产要素的成本比较优势及终端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在这一过程中,各国企业、各路资本在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同环节、不同时点分享相应的产业增加值。相对来说,后进国家和地区在综合生产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的资本和生产线向这些地方转移,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拓展新的消费市场,增强全球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总体上有助于增进全球各国的民生福祉。
不过,全球化资源配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由资本流动、生产线迁移带来的就业市场变化也需要重视。由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一般制造业向东亚、东南亚迁移,这些地区的普通劳动力需要替代性就业岗位。对此,就需要在政府层面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拓展普通劳动力的就业方式和途径。比如,在医疗辅助服务、商业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社区管理、餐饮、短距离物流运输、艺术培训等一般服务领域,大量增加工作岗位。而试图将东亚、东南亚的大规模制造业回撤到西欧和美国并不现实,因为产业结构布局由劳动力和其他运营成本的比较优势共同决定,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人为强行推动产业大规模迁移,代价必然是高昂的。
事实上,目前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是基于各国资源条件、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形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各国的获益水平总体上也是平衡的,不存在哪个国家和地区“过度获益”的情况。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贸易是否平衡,不能仅看货物贸易差额,因为除了极少量尖端产品,当今的全球贸易,早已不是一家工厂“关起门来独立生产”、可以任意定价的样貌了,而是发展出全球采购、全球配套、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衡量中美两国的贸易平衡情况,要看三个方面。
首先是货物贸易,这是最直观的一个角度。目前,美方盯着货物贸易逆差大做文章,看起来似乎是中国“多赚了美国的钱”。事实上,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货物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美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它们运用中国的低成本资源和成熟的配套能力,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往美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这些产品销往美国,也实打实地帮助美国降低了国内通胀水平。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的背景下,不管是一架飞机、一辆汽车,还是一部手机,其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等,都很难集中在一个国家完成。参与到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权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产业增加值和商业利益。中国在很多加工制成品出口中获得的增加值,仅占商品总价值的一小部分,而当前贸易统计方法是以总值(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全额)计算中国出口。如果以贸易增加值方法核算,美国对华逆差将大幅下降。
其次,在服务贸易方面。近年来,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形成了巨大“掘金”能力,对华服务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居民赴美旅游、就医、留学,为美国带来巨大收益,而且这种人员往来扩大了美国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助推了其商业扩张能力。最近,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就撰文指出,美国是全球服务贸易中的赢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知识产权在华获利丰厚,这部分增加值可能被严重低估,有必要展开调查和评估。
第三,是美资企业在中国分支机构的本地销售额。美方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等商业分支机构,运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生产产品,然后在中国本地销售,这是美方获利的重要板块。2022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高达4905.2亿美元,远高于中资企业在美786.4亿美元的销售额,差额高达4118.8亿美元。这一大笔差额,同样是美国企业从中国市场获得的利益。
综上所述,近期,美国以各种借口宣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完全是在扭曲公平贸易的基本认知框架,所谓的对华贸易让美国“吃亏”一说根本不成立。如此栽赃“中国制造”对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试图抹杀中国产品给美国乃至全球带来的重大福祉功能,不仅暴露了经济学上的无知,更折射了无底线“关税讹诈”的不良用心。这场闹剧,最终只会以一地鸡毛而告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董少鹏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7日 03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