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在相遇与疏离中,寻找生命的原乡|书评·随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7:14:00    

“假如我们不曾相遇”,这略带怅惘的书名,或许正是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在作家林海蓓和沈琳母女的笔下,旅行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打卡,而是一场与历史、文化、自我的深度对话。从敦煌鸣沙山的千年风沙到昆明庾园的青砖长廊,从兰州黄河边的牛肉面香气到伊春小兴安岭的松涛声,作者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定格瞬间,在“相遇”与“疏离”的张力中,探寻现代人通过旅行重构精神家园的路径。

这是著名诗人林海蓓和女儿沈琳共同完成的书,作者用19篇(组)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日常风景,在不经意间揭示了隐藏其中的文明脉络。昆明丰泽源的溪流边,波叶海棠的白花随水飘荡,这一幕本是寻常,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格外生动。纳西族老人用竹篮捞起花瓣,轻声细语间,古老的传说便在现代的光影中苏醒:“我们拿它煮汤,老一辈说这是凤凰的羽毛变的。”从古籍中的腌菜方子到少数民族的图腾符号,一株水生植物的命运折射出文明交融的轨迹。原来,这不仅是一株植物的故事,更是时光的印记,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穿过岁月的长河,轻轻落在我们的眼前。

而在蛇蟠岛的野人洞,传统手艺的延续则以一种更为沉默的方式呈现。这座因千年采石而遍布洞穴的海岛,在作者笔下并非荒凉废墟:石窗雕花承载着匠人对“福”字的朴素祈愿,采石洞窟的斧凿痕迹成为大地肌理的诗性纹路。当游客在“野人洞”抚摸凹凸的石壁,惊叹于石纹的精妙时,却鲜少有人注意到,老石匠在墙角悄然补上一块新石。这一刻,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刻意地宣传,只需在岁月的流转中,默默守护。真正的传承,往往藏在这些沉默的修补里,藏在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光滑的石窗上。

昆明庾园的看门人陈师傅,每天清晨都会用竹帚轻轻扫过青砖长廊。游客们忙着在古罗马式剧场拍婚纱照,而他总是默默地引导人们去荷塘边,轻声说道:“去听听,石板缝里蛐蛐叫,和百年前一模一样。”有一次,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泛黄的老相册,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我爷爷,当年给庾老爷当花匠。现在轮到我守这些石头了。”陈师傅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回忆,更是对一段历史的守护。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传承,不仅仅是物质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

旅行中的美好,还藏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刻中。伊春小兴安岭的婚礼上,新娘小米坚持不用音响,而是让松涛声成为婚礼的背景音乐。当伐木工王叔扯着嗓子喊“顺山倒——”时,回音在山谷中荡了三遍。宾客们端着搪瓷杯分食喜糖,一只花栗鼠窜上长凳,叼走了桌上的榛子。摄影师抓拍到这一幕,小米大笑:“它才是今天最抢镜的嘉宾!”小米的婚礼虽然没有繁复华丽的舞台,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自然的氛围。

兰州正宁路夜市的热闹,是这座城市独有的烟火气。马老板的牛肉面摊前总是排着长队,而他那句“青海人开‘拉面’,我们做‘牛肉面’,不一样嘞!”更是道出了其中的精髓。他舀起一勺辣子,红油在汤面绽开涟漪,而那句“面要二细,萝卜片要透亮,蒜苗得是今早现切的”,固然是对食物的尊重,又何尝不是对传统的坚守。有游客抱怨等得太久,隔壁桌的老伯却悠悠地插话:“急啥?吃面要像黄河水,慢慢流才有味。”这种对食物的尊重,恐怕早已超脱单纯的味觉享受,而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在这里,食物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

在田子坊的石库门间,周璇的老歌与新潮的咖啡香交织,游客们忙着在“网红墙”前打卡,而作者却在墙缝中发现了1950年代的电线残痕。这些细节,像是被时光遗忘的碎片,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有心人的发现。这种“过客视角”与《风味人间5》中对香料全球之旅的镜头逻辑不谋而合——关注那些易逝的细节,恰是对抗时间洪流的锚点。

是否只有被大众熟知并认可的存在才有意义?作者在昆明郊区听一对采摘草果的夫妻用方言低语,“没有翻译,但丈夫笑出了声”。都说方言是地域文化中最私密的基因,伊春听闻鄂伦春语已成为博物馆展品,可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瞬间依然动人。途经小兴安岭,那里的松涛声也给出了答案。红松不会说话,但它用年轮记录着森林的史诗。这种非语言的记忆,是文化韧性的体现,也是文明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当作者在雪山酒店阳台裹着毛毯仰望星空时,那些转瞬即逝的光痕不再是社交平台的炫耀素材,而成为确认生命在场的证据。一路上,学着在不确定中找寻平静,学着与自己、与世界对话。旅途中的每一次停留,都是对存在意义的悄然探寻。

《假如我们不曾相遇》的珍贵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拒绝成为一本旅行指南。当网红景点正在沦为流水线上的文化快消品,它选择凝视风景的更深处:在敦煌看的不只是壁画,更是颜料层下未完成的线稿;在昆明闻的不只是花香,更是徐霞客游记中“潭深不可测”的水汽;在兰州吃的不只是一碗面,更是移民城市兼容并包的气度。

这些带着温度的书写,让人想起贯穿《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对“人”的关注——不是奇观式的猎取,而是对日常生命经验的尊重。当作者记录下摘草果夫妻羞涩的笑声、庾园荷塘边真假难辨的白鹭、伊春森林里活泼讨食的松鼠时,她们其实在完成一场悄然的抵抗,用细节对抗宏大,用瞬间锚定永恒,用相遇治愈疏离。

在这个“打卡”取代“凝望”、“流量”遮蔽“留量”的时代,本书像极了那株从采石场裂缝中长出的波叶海棠,提醒我们:真正的旅行,永远始于对生活本身的深情。

作者:林喆 编辑:徐征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