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孤岛27年:一位“守灯人”的光明长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8:44:00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29日报道(本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鲍斯特 张敏灵 文/图)在福建霞浦县碧波荡漾的东海之上,西洋岛宛如一颗遗世明珠。夜幕降临,2000余户人家的灯火渐次亮起,勾勒出温暖的人间轮廓。而在这万家灯火背后,总有一个身影,在海风呼啸的小路上默默穿行。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霞浦县供电公司海岛服务站配电营业工刘江平,一位用青春和热血守护海岛光明的“守灯人”。

4月28日上午,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刘江平站在北京的领奖台上,胸前的奖章熠熠生辉。这份荣誉,是对他二十七年如一日坚守与奉献的高度肯定。

初心如炬,照亮坚守之路

1990年,刘江平经历了人生中最震撼的时刻。那一天,西洋岛第一条海底电缆成功通电,整个海岛瞬间被光明笼罩,家家户户燃起鞭炮,欢呼声此起彼伏。那一刻,“电是发展的火种,必须有人守护”这句话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1997年,刘江平放弃了县城舒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基础设施薄弱、电力供应极不稳定的西洋岛,成为一名海岛电力工人。面对周围年轻人纷纷离岛谋生的现实,他却选择留下,坚定地说:“海岛需要光明,我就要做那个点灯的人。”这一留,便是27年的漫长坚守。

2024年7月26日,刘江平和同事一起在岛上巡线测温 张伏锦 摄

27个除夕夜,当千家万户团圆欢聚,共享天伦之乐时,刘江平却始终坚守在岗位上。起初,家人对他的缺席充满埋怨,但母亲一句“马弟在岛上帮大家点灯呢”,让他明白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理解与支持。当然,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也有过动摇。特别是在台风天抢修时,看着狂风暴雨,他会忍不住想到家人也需要他的照顾。但每当看到乡亲们在抢修现场端来姜汤,用充满信任和感激的眼神望着他时,他便深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风雨无阻,勇担光明使命

2018年,台风“玛利亚”席卷西洋岛,整个海岛陷入一片黑暗。刘江平带领团队在悬崖边抢修10千伏线路,狂风呼啸,电线在风中剧烈摇晃,宛如随时可能断裂的秋千,直径12毫米的安全绳也被扯得紧绷。

然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渔民老陈的身影。在那个漆黑而危险的夜晚,老陈冒着生命危险,趴在湿滑的礁石上,用身体挡住迎面而来的狂风,为抢修团队照亮作业点。整整三个小时,老陈的手电筒始终稳稳地照着,直到线路抢修完成。“他就那么举着灯,直到我们喊‘亮了’。”回忆起这一幕,刘江平的声音不禁有些哽咽。

2023年9月20日,刘江平在微电网开关站进行调试和维护 张伏锦 摄

2019年,西洋岛遭遇两次海底电缆断裂,全岛陷入停电困境。刘江平迅速行动,一边紧急协调抢修人员,一边调配柴油发电机、发电车,优先保障医院、学校等重要场所的用电。他挨家挨户安抚焦虑的群众:“灯不亮,我不走!”连续奋战至凌晨三点,当光明重新照亮海岛,听到群众那充满喜悦的欢呼声,刘江平心中的石头才终于落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匠心服务,传递光明温度

刘江平首创的“一线一策”“一户一档”台账,是他精细化服务的生动体现。

在供电所的档案室里,数十本台账整齐排列,详细记录着每一位用户的用电情况。

“我们给独居老人林阿婆装上漏电报警器,电表数据每天看两次。要是早上没煮饭记录,马上上门查看,去年冬天就是这样救了她一命。”分享起档案里的这段故事,刘江平告诉记者,“‘一户一档’不是花架子。”

对于海带加工厂,刘江平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2022年,企业建设时面临电压不稳的难题,他前后跑了好多趟,反复修改方案,最终为工厂量身定制了一套智能用电方案。如今,工厂的温度监测系统与制冷设备实现联动,故障率下降了70%。厂长老冯感慨地说:“以前每年晒海带季都要烧断三根保险丝,现在多亏了江平,生产稳定了,产值也翻了番。”

8月11日,国网霞浦县供电公司西洋岛服务站党员服务队队员刘江平冒着34度的高温义务为宫东村村民更换路灯 张伏锦 摄

在刘江平看来,电力服务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他义务维护路灯,组建“义务送医小队”。有一次,半夜一位游客突发脑溢血,情况危急。村民第一时间想到了刘江平,他二话不说,立刻赶到现场,招呼船老大们用缆绳将两艘渔船绑成“临时方舟”,送病人出岛,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半跪着托住病人头部,手电筒的光束始终坚定地照着前方的导航灯,这次夜里行船硬是比白天还快了15分钟。当手术室的灯亮起,他才发现自己的手早已磨出了血泡。

“村民叫我‘马弟’,是因为我有事马上到。”刘江平笑着说。路灯维护、送医小队看似与供电无关,但他深知,只有提供可靠的基础服务,才能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不停电才是最优服务”,虽然海岛停电难以完全避免,但他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些年,在公司的支持下,他积极应用智能开关、自动化设备等新技术,实现故障快速隔离和非故障区域的快速复电,同时不断学习信息化手段和带电作业技术,努力提升运维效率,只为让海岛的光明更加稳定。

薪火相传,续写光明新篇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刘江平将自己的人生与海岛的光明紧紧相连。

“现在每天巡线时,看着夕阳下的风机叶片旋转,仿佛时间又回到了27年前,那时还刚入行不久的我,紧跟着我师傅张依国的脚步,熟悉海岛的每一个角落。那时候我师傅就是岛上的劳模,也是对我最大的激励和动力,一直延续到现在。”刘江平是西洋岛的“守灯人”,更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动写照。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守的力量、匠心的温度和创新的勇气。

如今,刘江平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电力工人,更是一位出色的导师。他培养的12名青年技术骨干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徒弟小王深耕供电所的故障运维,其研究课题多次获得省电力行业协会奖项;徒弟小缪成为宁德市无人机技能大师;徒弟小黄发明的接地线收线装置,荣获福建省2022年度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新时代电力人要‘铁脚板+云大脑’——能爬电杆抢修,也会用AI预判故障。”这是刘江平常对徒弟们说的话。

刘江平在微电网风机开关站工作

在他的推动下,西洋岛微电网项目成功实施,将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转变为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供电体系,为“零碳岛”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建设过程中,他坚持精准规划和技术创新,合理减少项目用地需求,避开人口稠密区域和生态红线,同时配合政府打造“零碳岛”文旅品牌,提升海岛产业附加值,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供电需求的和谐发展。

谈到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对传统电力运维的影响,刘江平充满期待:“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运维效率和可靠性,更为传统电力运维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海岛电网地理位置偏远、环境复杂,面临着通信覆盖不足、线路距离长、极端天气频发等诸多挑战。但他坚信,通过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一定能推动海岛电网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迈进。

未来,刘江平计划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构建海岛智慧电力管理系统。他希望通过政企合作和社会参与,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零碳海岛”示范项目,为不同海岛、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供电需求平衡发展的新路径,真正实现“一线一策、精准服务”,为全县乃至全国的电力服务模式提供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2023年5月21日,刘江平在微电网开关站进行调试和维护 江梦清 摄

当被问及如果时光倒流会如何选择时,刘江平毫不犹豫:“当然还选西洋岛!”他想对年轻时的自己说:“别怕慢,时间会把坚守酿成光。”

对于未来,他期待建成“风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站,修建浮鹰岛、小西洋岛、西洋岛一体化的供电网络。“希望留下的不仅是电网,更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信念。”

采访结束时,刘江平望向海岛渐次亮起的灯火,轻声念出那句践行半生的话:“灯亮着,心就暖着。”这简单的一句话,凝聚了一位海岛电工27年的坚守与奉献。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