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钻石六边” 中柬合作硕果累累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中国古话深刻诠释了中柬友谊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的真谛——双方始终真诚相待、患难与共,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在习近平主席时隔9年再次踏上柬埔寨这片友好土地之际,中柬关系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柬埔寨是中国传统友好邻邦和铁杆朋友,中柬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在两国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已迈入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时代。
近年来,中柬领导人从政治、产能、农业、能源、安全、人文六大领域入手,着力打造中柬“钻石六边”合作架构,这一独特合作模式持续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柬埔寨政府发言人机构主席班波那在《新形势下的柬中关系》论坛上表示,柬中建交67年来,两国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相互尊重是两国战略合作的核心。这一论断点出了两国关系的本质特征。
柬埔寨智慧大学社会科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凯文·瑙恩指出,柬埔寨充分抓住了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所提供的机遇,这一伙伴关系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改变了柬埔寨的基础设施建设样貌,并为柬埔寨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互联互通铺就发展通途
中国企业承建的柬埔寨71C号国家公路近日正式通车启用,标志着两国合作又结出新硕果。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帮助柬埔寨修建了超过4000公里道路和10余座大桥。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和跨越湄公河、洞里萨河的桥梁,不仅便利了柬埔寨民众生活,也为柬埔寨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柬埔寨“五角战略”对接的生动例证,是名副其实的机遇之路、合作之桥。
柬埔寨首条高速公路——金边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将两地通行时间从5小时以上缩短至不到2小时,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桑河二级水电站作为柬埔寨最大的水电工程,有力改善了柬埔寨的电力供应,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而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的建成,更助力柬埔寨旅游业的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已开通至8个国家的17条航线。
据柬埔寨旅游部报告,2024年,到柬埔寨的中国游客数量达848952名,较2023年增长55%。中国成为柬埔寨第三大外国度假客源国。
旅游业是柬埔寨经济的四大支柱之一,柬埔寨旅游部大臣胡哈表示,中国游客数量的增长是一个重要机遇,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其他领域创造投资机会,“柬埔寨旅游业的未来离不开中国游客和投资者的涌入”。
2025年被定为“中柬旅游年”,柬埔寨旅游部推出系列措施,包括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预计柬埔寨2025年将吸引超过100万人次中国游客。
经济特区合作加速推进
柬埔寨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中国在柬埔寨的投资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柬埔寨“工业发展走廊”和“鱼米走廊”建设分别聚焦当地制造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正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加速推动柬埔寨从“农业立国”向“多元驱动”转型。
据柬埔寨海关总署报告,2024年,柬埔寨与中国贸易额达151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柬对华出口额达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8%;自中国进口额达134.3亿美元,同比增长24.6%。中国继续稳居柬埔寨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经贸关系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
中柬共建的国家级经贸合作区——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位于柬埔寨西南沿海的西哈努克省。西港特区深度融入柬埔寨的“五角战略”和中柬“钻石六边”合作架构,成为两国战略对接的示范平台。特区已成为柬埔寨当地生产、生活配套环境完善的工业园区之一,并引入了来自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家企业(机构)入驻,覆盖汽配、光伏、机械等高附加值产业,创造了就业岗位约3万个,被誉为“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
农业合作创收可观
近年来,柬埔寨热带水果出口中国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两国农业合作的亮点。目前,柬埔寨已有香蕉、芒果、龙眼、椰子四大水果获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已成为柬埔寨香蕉、龙眼的最大出口目的地。
自2022年柬埔寨龙眼获准出口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其鲜甜多汁的口感和硕大饱满的果实,迅速赢得中国消费者青睐,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果盘子”中的新宠。与此同时,柬埔寨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也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占据了日益重要的位置。
得益于中柬自贸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多层次合作机制的深入实施,一系列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措施相继落地,大幅降低农产品跨境流通的制度性成本。这些措施不仅丰富了中国老百姓的“菜篮子”,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更有力促进柬埔寨热带水果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当地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升级,为柬埔寨农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鱼米走廊”建设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访问不仅是对中柬传统友谊的传承,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生动实践,将为两国关系注入新动能,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擘画新蓝图。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柬关系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仰光4月17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陈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