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骑车重走马可·波罗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09:04:00    

严 冰 宋佳航

图①:菲奥林(左)与法基内蒂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悬壁长城上留影。

图②:两位骑行者在旅途中。

图③:菲奥林(后排左一)与法基内蒂(后排左二)骑行到达北京后与友人合影留念。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为西方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成为中意友好交流的重要象征。自马可·波罗之后,一代代的文明使者接续谱写两国友好篇章,树立了世界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典范。

2024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2024年4月25日,意大利骑行者阿尔贝托·菲奥林与朋友迪诺·法基内蒂从威尼斯出发,历时100天,行程超过1万公里,骑行穿越13个国家,最终抵达中国北京。这次重走马可·波罗之路的自行车之旅引发了不少关注。

值此骑行一周年之际,笔者有幸采访到意大利骑行者阿尔贝托·菲奥林,听他讲述骑自行车重走马可·波罗之路的故事。

“自行车上的马可·波罗”

在菲奥林与法基内蒂的红色骑行T恤上,用意大利语印着“自行车上的马可·波罗”。“我们想重走马可·波罗之路,向这位伟大的威尼斯旅行家致敬。”菲奥林告诉笔者,他出生在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高中时期又在一所名为“马可·波罗”的学校度过,从小便沉浸在有关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之中。耳濡目染之下,他很早就萌生出一个念头——以骑行的方式,重走700多年前马可·波罗东行的道路。

在菲奥林看来,马可·波罗以旅行的方式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将和平、团结与友好播撒在所到之地,这些精神在当下仍具重要意义。“马可·波罗用客观的笔触记录旅行沿途的见闻,他的好奇心,以及对世界不带偏见的探索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菲奥林说。

作为“自行车上的马可·波罗”,菲奥林告诉笔者,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不仅源于两人对骑行的热爱,也是一种向马可·波罗这位传奇人物致敬的方式。

“马可·波罗的旅行非常缓慢,旅行中有时步行、有时骑马,甚至乘船。我们也想用一种非常慢的交通方式,可以看到经过的风景,一米一米地征服道路,沿途风光将不可磨灭地留在眼里、心中。”菲奥林告诉笔者,他希望以骑自行车的“慢行”方式,像马可·波罗一样,细细感受迷人、遥远又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

其实早在2001年,菲奥林就曾有机会与其他9位骑行者从威尼斯骑行至北京,但当时的骑行计划因意外事故遗憾中止。20多年后,适逢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他向好友法基内蒂提出再次启程、骑行前往中国的想法,法基内蒂毫不犹豫地应允了。

“我们彼此熟识多年,都是威尼斯自行车骑行协会成员,曾在非洲、南美洲等地完成长途旅行,经验丰富。这次我们一拍即合,决定并肩上路。”菲奥林告诉笔者,这次骑行也得到了意大利文化部设立的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国家委员会的支持,更为他们增添了信心。

事实上,这段跨越欧亚大陆的旅程对两位年过60岁的老人来说并不容易。骑行沿线地形复杂,气候变幻无常,时而暴雨倾盆,时而烈日炎炎,据菲奥林回忆,两人在沙漠地区就曾遭遇极为艰难的一段路途。在新疆鄯善县,早晨7点出发时气温就已经超过30摄氏度,9点车把上的温度计已经指向43摄氏度,午后地面温度甚至达到70摄氏度。气候干燥、温差巨大给他们的旅途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酷暑之外,语言不通也是骑行路上的困扰。菲奥林告诉笔者,他们对中文几乎没有了解,会说的中文只有“谢谢”“你好”和“不用了”,有时候借助翻译软件也不容易沟通。尽管困难重重,两人仍对旅程充满信心,提前进行了充分训练,并坚信只要坚持,就能抵达终点。“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出发时也对外国语言知之甚少,但他以真诚沟通、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我们也希望做同样的事情,我们能战胜这些困难。”菲奥林说。

在经历了10300公里、历时100天的骑行后,两位意大利骑行者终于抵达了终点——中国北京。能够追随伟大探险家马可·波罗的足迹,这让两位意大利老人异常兴奋。菲奥林告诉笔者,出发前,他与法基内蒂特意在威尼斯总督府参观了“马可·波罗的世界:一位13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旅行”展览。抵达北京后,他们又参观了“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展览。这段自行车之旅贯穿着许多与马可·波罗相关的文化元素。

“通过这次旅程,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马可·波罗是中意交流的重要符号。”菲奥林告诉笔者,一路上,每当他们向中国人提及马可·波罗,都会引发热情回应。“不仅如此,马可·波罗这个名字就像是我们的通行证。从巴尔干半岛、安纳托利亚高原,到高加索山脉、中亚地区,尤其是在辽阔多彩的中国,这个名字仿佛能开启家庭、商店,甚至人们心中的大门。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位伟大的威尼斯探险家,并且发自内心地喜爱他。”菲奥林说。

这段从威尼斯出发、骑向北京的横跨欧亚骑行旅程有着不平凡的意义。两位骑行者历经风雨、跋涉千里,用脚步致敬马可·波罗,用坚持诠释勇气、毅力与友谊,为马可·波罗的精神书写了新的注脚。

“中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度”

“蜿蜒崎岖的明城墙,一直延伸到苍茫原野尽头。”中国的嘉峪关长城令菲奥林感到异常震撼。当天,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是惊心动魄的一瞥。”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骑行,重新走一遍马可·波罗当年走过的路,亲身体验那些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奇异景象与多彩文化。”菲奥林告诉笔者,这趟近100天的骑行探险的路上,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他们陶醉不已——吐鲁番盆地的葡萄园像碧海般郁郁葱葱,敦煌的千佛洞闪烁着源自历史深处的光彩,蜿蜒曲折的嘉峪关长城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景象深深刻在他们心底。

事实上,这已不是菲奥林第一次来到中国。早在1987年,他便曾与妻子共同开启一段为期40天的中国之旅。而这次骑行之旅,让他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中国,街道更整洁了。即使是公园这类的公共场所也维护得很好,有很多工人在浇水、修剪、种植。我们看到的园林堪比凡尔赛宫的花园,色彩斑斓、鲜花簇拥。”在行经甘肃时,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

“这次骑行带给我的是截然不同的体验,我感受到中国的交通状况正在发生深刻转型,今日中国,已成为一个焕发着现代气息的国家。”菲奥林告诉笔者,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是个“自行车大国”,如今马路上是川流不息的汽车。城市街道宽阔干净,公园等公共设施整洁有序,民众的环保意识显著提升。农村地区同样焕然一新,处处是大片农田、果园。

相比沿途的自然风光景色,更令菲奥林动容的,是旅途中不断遇见的人——他们热情、慷慨、善良,总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比起骑行本身,更让菲奥林动容的是他们在旅途中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们的中文水平非常有限,但这并没有阻碍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温暖与好客。”菲奥林回忆,自行车骑行必须面对风吹日晒、酷暑严寒,因此特别需要食物与补给。而每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总有人主动靠近、热心相助。“经常会有汽车在我们面前停下,司机递来几个苹果、一瓶水,或者几块刚切好的瓜。”

有一次在甘肃,两人的自行车坏了,酒店工作人员先是帮忙叫了出租车,由于出租车太小装不下自行车,又用酒店餐车把行李、自行车运到附近车站,并和大巴司机解释,让他们得以顺利抵达兰州。“旅程中这样温暖的故事让人看到了世界的美好。”菲奥林说。

此外,沿途中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瞬间:有人停下脚步与他们合影、索要签名;有人惊讶于他们的年龄,64岁与67岁的数字总能换来满满的钦佩与尊重。菲奥林坦言,这段长达百日的骑行对体力是一种挑战,但两人也从中收获了心灵的惬意与满足。那些用笑容和行动表达的善意,见证着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

“3个多月的骑行经历和累积的情感,需要用更多时间消化、沉淀。”菲奥林表示,这趟令人兴奋的旅程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领会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度,我们也在重温马可·波罗之旅后,从历史的智慧中获得了更多前行的力量。”

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

“真正抵达之前,我完全无法想象中国是什么样子。”菲奥林坦言,“我希望通过骑行观察世界,通过文字记录中国,成为像马可·波罗一样的文化传播者,连接起中西方的文化。”菲奥林透露,回到威尼斯后,他仍然继续分享这段旅程的感悟,让更多人了解遥远的中国,并爱上中国、亲近中国。

在切身走近中国后,菲奥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中意两国文明虽然相隔遥远,却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与共鸣。”作为两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和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大国,中意两国人文交流亮点频现——近年来,两国成功互办“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等展览,广受中国观众欢迎;中国杭州西湖与意大利维罗纳老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与朗格罗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园景观两对世界文化遗产,创新性地开启“世界遗产地结对”合作模式……这些丰硕成果不断拓展中意两国人文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2024年,既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也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两国文明的交流互鉴由此迈入崭新阶段。“我相信,中意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将更加丰富多彩,对此我非常期待。”菲奥林说。

正是无数像菲奥林这样的友好使者,通过亲身体验、真诚讲述,推动着中意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在互鉴中融合。

700年前,探险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将东方的故事带回中世纪欧洲;如今,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不断涌现——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图兰朵》旋律取材中国民歌《茉莉花》,安东尼亚诺童声合唱团赴华吟唱中文古诗,中意法学家翻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他们以音乐、文字、学术等多元方式,在各自领域播撒着中意友好的种子,让东西方的距离不断拉近。

以菲奥林为代表,越来越多像他们一样的“旅者”投身文化探寻之路,继续追寻着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文化交流使者的脚步,重启丝路旅程。他们成为最好的“桥梁”,让广袤的世界变得愈加紧密。

75岁的意大利人卡玛洛塔,曾是导游,3年前,她萌生重走马可·波罗之路、徒步来到中国的念头,并于2022年4月从威尼斯启程,携登山杖东行,每日步行15至20公里,终于于2024年11月抵达西安;70岁的摩洛哥自行车运动员卡里姆·穆斯塔,去年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骑自行车出发,沿着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一伊本·白图泰的足迹重走丝绸之路,跨越了非、欧、亚三大洲抵达中国。

跨越上万公里的旅程,穿越近700年的对话,是对传奇的致敬,更是对文化的礼赞。菲奥林和法基内蒂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人走出国门,去探索世界的辽阔与美好。在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之际,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与行动,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向世界传递出和平与团结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