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冷门诗人”李商隐知名度不高的10首好诗,蕴含着人生道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3 10:24:40    


《风雨》
唐·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我虽有《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枯败的黄叶仍旧被风雨摧残,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新交的朋友遭到浅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心中失意绝望,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登乐游原

李商隐(唐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在此笔者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首句既点出了诗人所处幽暗朦胧的境界,也表达了诗人孤寂难遣的心情,次句中以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推移。后两句写由诗人自己的孤寂难忍进而揣想到月中嫦娥的孤独凄凉。诗人借嫦娥的遭遇、处境来进一步抒发内心孤寂的情绪。诗中写嫦娥,实际上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思,全诗情境交融,哀而不伤,表现了这首诗的神韵美。
这首诗塑造了嫦娥的艺术形象,艺术手法朦胧而含蓄,表现了嫦娥孤独、寂寞的心情。作者借咏叹嫦娥身世以抒发个人身心感受,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今说法众多,或以为是歌咏意中人为情而出奔,或以为是直接抒写主人公的孤寂处境,或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或以为应当视作“无题”诗表达身心寂寞孤单之情,或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是个写心写情的达人,像他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就是男女的华丽相遇和无奈转身。但他这首诗就不一样,这是他对从表兄弟崔雍崔衮的思念,朴素而又深情。雨,在多数人眼中都是凄凉哀婉的象征。可这雨,滴落在骆氏亭的枯荷败叶之上,却直击李商隐的内心,那思念之情顷刻间便绽放开来。“相思迢递隔重城”正是“枯荷听雨声”的心理活动。请让我的相思化作游丝,一点一点地飘向崔雍崔衮所在的长安吧,哪怕隔着重重高墙,我对你们的想念依然不断。这枯荷,到底好不好?残枝败叶,却“任是无情也动人”,它静静地听雨,它又何尝不是在听李商隐的心声呢?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以锦瑟为引子,通过对锦瑟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诗中的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的怀念。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着人生的五十个春秋,每一根弦都代表着诗人的一段回忆。诗人通过这一意象,抒发了对青春年华的留恋之情。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化鹃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庄周梦蝶,寓意着人生的虚幻和不确定性;望帝化鹃,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离别的无奈和哀伤。这两个典故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沧海明月和蓝田暖玉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然而,这些美好事物却如同泪珠和烟雾,难以触及,给人以无尽的惋惜。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诗人认为,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当回首往事时,才发现那些美好的时光已经成为回忆。而这种无奈和感慨,在当时就已经存在,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慨的诗作,通过对锦瑟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史记·封禅书》有这样一段话:“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因此瑟实际是二十五弦而不是五十弦,锦瑟年华也是指二十五岁左右的人,而不是指五十岁的人。因此这首《锦瑟》诗肯定是李商隐二十六岁及第前的作品。锦瑟年华当然是指二十五岁而言的。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唐代]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释:

春深:春末,晚春。
寸阴:极短的时间。
道人:指白鹿洞的道人。
引笑:逗笑,开玩笑。
周情孔思:指儒家经典(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
金蟾:指蟾形的香炉。
啮锁:咬着香炉上的锁扣。
玉虎:指吊水用的辘轳,用玉虎装饰。
贾氏窥帘:西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征辟以为司空掾。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甚喜爱。充乃将女嫁给韩寿。

春心:相思之情。
宓妃留枕:唐•李善《昭明文选》载:“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忘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后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饮,仍以枕赍植。植还,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王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李商隐无题诗以爱情相思为题材,文辞情美,声韵和谐,意境朦胧含蓄,因而又以难解著称,一千多年以来,诗评家对其也是争论不已。由于诗人不愿表明自己真实的创作意图,故增加了后人对其无题诗的理解难度。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作者想必也想有一份禅心,不为外物所干扰,追寻内心的一片宁静,不想受“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的纷纷绕绕,不再为“怅卧新春白恰衣,白门寥落意多违”而泪湿春衫袖,只想在“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中感悟自然的冲击和力量。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的开头两句以间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

如顾城所说:

你在我身边也好,在天边也罢,只要想到这个世界的角落还有那么一个你,就觉得整个世界也变得温柔安定了。

前路迢迢,只愿君安。见或不见,依旧想念。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所谓“无题”诗,历来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的。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无题是李商隐的一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思索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在读完这首诗之后,我被其深邃的意境所震撼,感叹于诗人的才华和他所传递的情感。
在诗的结尾,诗人更是抛出了一个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十分抽象而深邃,诗人用小船无法承载大量忧伤的比喻来暗示人生中的痛苦和烦恼。他对于生活的担忧与忧虑感受之重、自信之薄切实让我为之动容。
无题给我的感触是深刻而矛盾的。通过这首诗,诗人巧妙地运用表达手法,将他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诉之于字句之间。我在阅读中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境界,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难与美好,思考着人的内心与世界的复杂性。

李商隐写过很多无题诗,这首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篇。诗中描写的场景前后变换很大,如果试着归纳一下的话,大概写了主人公夜晚与爱人参加宴会,在做游戏的时候感受到心意相通,但因为第二日要上朝,只能中途退出的经过。诗中最为人传颂的,是颔联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句子,相爱之人即使不能双宿双飞,但只要心灵相通,就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对方的爱意,让自己感到并不孤独。有了这一句的铺垫,结尾“走马兰台类转蓬”的郁闷,似乎也就被冲淡了一些。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生征见。汉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历来人们和李义山一样,对文帝是持指责态度的,然而有所不知的是,贾谊“雄才大略”,是个市场干预派,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而文帝是个市场派,主张无为而治。汉武帝就是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雄才大略”的主。可是历史清晰告诉我们,是文帝带给我们繁荣稳定,而不是武帝。不必指责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那不过是文帝听贾谊开口说话知道其是什么货色,而转移话题刻意闲聊的高明之举。我们都要问:假如文帝不问鬼神问苍生,中国历史上还有著名的文景之治吗?


《板桥晓别》

唐•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这是一首与情人言别的诗,写于唐代汴州(今河南开封)西的板桥店。
李商隐在此地遇见诗人李郢,可能还有李郢在汴州的情人。聚散匆匆,欢宴言别,于是一首奇幻绚丽的离别诗在李商隐的脑海油然而生,遂挥笔墨,写下此诗。
首句的“回望高城落晓河”中,高城指汴州城,晓河指破晓时分的银河。回望汴州方向,在破晓时分微微发白的天幕背景下,正隐现出高城的朦胧暗影。这对一年一相逢的情侣,曾经在这座高城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所以分别之际,不免怀着留恋和惆怅的心情翘首回望,彼此都感到刚刚逝去的日子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落晓河”,既明点题内“晓”字,又暗寓牛女期会已过,离别在即。而这对情侣在分离的前夜依恋话别,彻夜不眠的情景也不难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