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千古词帝”李煜经典诗词十六首,首首都有千古名句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2 08:35:35    

李煜,字重光,号钟隐,又号梦得,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生于公元937年,卒于公元978年。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李煜出生在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父亲李璟也是一位才子,这使得李煜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

李煜原本无心政治,他更倾向于诗词歌赋和书画艺术。然而,命运却将他推上了国君的宝座。公元961年,李煜继位成为南唐国君,此时的南唐已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小国,面临着强大的宋朝的威胁。李煜在位期间,虽力求政治改革,无奈国力衰微,终究无法抵挡历史的潮流。


在李煜的统治下,南唐虽未能恢复往日的辉煌,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煜本人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诗词、书法、绘画均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诗词,尤其是词作,更是独树一帜,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

开宝八年,南唐都城被宋军攻破,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这一变故,成为了李煜人生的转折点。在汴京,李煜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虽然身份显赫,但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在汴京的日子里,李煜的词作更加凄美动人,他将自己的哀愁、无奈和对故国的怀念融入词中,创作出了《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千古绝唱。这些作品,不仅抒发了他个人的情感,也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慰藉。


《长相思·一重山》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这首《长相思·一重山》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他被俘至汴京,心中充满无尽的哀愁。在这首词中,他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词中的“鞠花开,鞠花残”寓意着生命的无常,而“塞雁高飞人未还”则表达了他对归乡的渴望。


《长相思·云一緺》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在这首《长相思·云一緺》中,李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淡淡的妆容和愁绪。词中的“秋风多,雨相和”寓意着时光的流转,而“夜长人奈何”则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无奈。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这首《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描绘了李煜在重阳节时的愁绪。词中的“满阶红叶暮”寓意着岁月的流逝,而“愁恨年年长相似”则表达了他对时光无法挽回的无奈。

《望江南·闲梦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在这首《望江南·闲梦远》中,李煜以梦境为载体,表达了对南国美好时光的向往。词中的“船上管弦江面绿”和“笛在月明楼”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而“忙杀看花人”则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望江南·多少恨》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续残妆。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这首《望江南·多少恨》是李煜在梦中回忆故国美好时光的写照。词中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和“花月正春风”展现了南唐时期的繁荣景象,而“多少泪,断脸续残妆”则表达了他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月升月落,这样的时光循环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过往的种种事情,又还记得多少呢!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追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昨夜小楼又吹来了春风,在这明月当空的夜晚,实在难以忍受回忆起故国的伤痛。东风带来了春的气息,也勾起了作者对南唐故国的思念和痛苦,明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但此时却让作者倍感凄凉。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精美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都在,只是曾经在那里生活的人已经容颜衰老。这里暗示了南唐的宫殿依然存在,但国家已经灭亡,作者自己也从君主沦为了阶下囚,容颜和心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一样没有尽头。作者以设问的方式,将自己的愁绪比作滔滔不绝的江水,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愁苦之深、之多、之绵长,令人感受到他亡国之痛的沉重和无尽的哀伤。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天空中挂着一弯如钩的冷月。“无言”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落寞,“独上”突出了他的形单影只,弯月更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寂寞地孤立在深深的庭院中,整个庭院都被清冷的秋色所笼罩。梧桐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孤独和寂寞,这里的“锁”字,不仅写出了庭院的幽深,更表现出作者被孤独和寂寞所包围,无法挣脱的心境。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正是离别之愁。作者用丝缕来比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生动地表现出离愁的纷繁复杂、难以割舍。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离愁别绪有着一种独特的、难以言说的滋味在心头。它不同于一般的痛苦或悲伤,是一种只有经历过亡国之痛、离别之苦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复杂情感。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门帘外传来潺潺的雨声,浓郁的春意即将消逝。春雨本是滋润万物的,但在作者眼中,却成为了春天即将结束的象征,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罗衾不耐五更寒”:即使身盖罗织的锦被也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这里既写出了身体上的寒冷,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独,在这样的夜晚,他难以入眠,倍感寒冷。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迷梦中才能忘掉自己是羁旅之客,享受片刻的欢愉。作者身为阶下囚,在梦中还能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回忆起过去的欢乐时光,但梦终究会醒,醒来后面对的依旧是残酷的现实。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那曾经属于自己的无限江山已不再是南唐的河山。“莫凭栏”是作者对自己的告诫,因为凭栏远眺会让他更加思念故国,也会让他感受到失去江山的痛苦。

“别时容易见时难”:离别是容易的,但想要再次相见却非常困难。这是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曾经的家国轻易地就失去了,想要再回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过去的时光就像流逝的江水和凋落的红花一样,随着春天一起逝去了,今昔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作者将自己的命运与春天的消逝相联系,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绝望。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拥有幅员辽阔的山河。这两句回顾了南唐曾经的辉煌,展现了国家的强大和繁荣。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如同笼罩着烟雾般的女萝。描写了南唐宫廷的奢华和美丽,体现了作者曾经的尊贵地位和优越的生活。

“几曾识干戈”:什么时候曾经经历过战争呢?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习惯和对战争的陌生,也暗示了南唐在安逸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警惕。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自从成为了俘虏,在忧虑和伤痛的折磨中,身体日渐消瘦,两鬓也变得斑白。描述了作者沦为阶下囚后的痛苦和憔悴,反映了他内心的屈辱和无奈。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中的乐工还吹奏着别离的歌曲,只能对着宫女们垂泪。这几句生动地刻画了作者在亡国时的悲惨场景,体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看到的景色都让人肝肠寸断。表达了作者在春天里思念远方之人的痛苦心情,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但对于思念之人的作者来说,却充满了伤感。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台阶下飘落的梅花如雪花般纷乱,拂去了又落满一身。梅花的飘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作者用“拂了一身还满”来形容梅花的繁多,也暗示了自己的愁绪无法消除。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大雁来了却没有带来任何音信,路途遥远,归乡的梦也难以实现。作者渴望得到远方之人的消息,但却一直没有音信,归乡的愿望也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实现,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痛苦。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别的愁恨就像春天的野草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不断生长。将离恨比作春草,形象地表现了离恨的绵绵不绝,无论作者走到哪里,这种愁绪都一直伴随着他。

李煜的一生虽以悲剧落幕,在宋太宗时期,只因那首《虞美人》便被疑有复国之念,最终惨遭毒害。然而,他在词坛的成就却如璀璨星辰,永恒闪耀。其词作,凭借深沉的情思、高超的艺术技法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众多文人墨客,“千古词帝”之称实至名归。

李煜的人生,一面是政治上的落魄失意,一面是艺术上的璀璨辉煌。他的人生历程与他的词作相互交织,共同塑造出一个充满矛盾却又极具魅力的历史形象,引得后人无尽慨叹。李煜之名或许随着南唐的覆灭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淡去,但他的诗词却如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间,熠熠生辉。